食品药品的安全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,目前我国针对药品质量控制实行GMP制度,要求所有药品生产企业严格按照GMP规范开展生产和管理工作,从而确保药品质量的安全与可靠。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,药品固体制剂的类型较多,但是制备工艺基本无差异,过程均为配料-制粒-压片/胶囊填充-包衣-铝塑-外包装[1],而采用制剂制粒工艺技术,其过程较为复杂,对于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,但是能够对药品成品的质量及成品率产生作用影响,所以需要将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》作为主要基础,对比固体制剂制粒工艺技术的应用效果,希望能够为药品生产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。
一、 制粒的核心目的与优势
1. 改善流动性:细粉末流动性差,易导致剂量不均、填充或压片困难。颗粒化能显著改善粉末的流动性和均匀性。
2. 提高含量均匀度:将活性药物成分(API)与辅料(稀释剂、崩解剂、粘合剂等)均匀混合并“锁定”在颗粒内部,减少后续操作(如混合、压片)中的离析风险,确保剂量准确性。
3. 改善可压性:某些粉末(尤其是API)本身可压性差。制粒后颗粒具有更好的塑性变形能力,提高片剂硬度和降低脆碎度。
4. 控制溶出度:通过控制颗粒密度、孔隙率和崩解性,可以调控药物从固体制剂中释放的速度(速释或缓释)。
5. 减少粉尘:颗粒化减少了细粉飞扬,改善操作环境(减少交叉污染、职业暴露风险),提高物料收率。
6. 改善外观:颗粒通常具有更好的圆整度和表面光洁度,有利于最终产品(如片剂)的外观。
7. 便于操作:颗粒更易于输送、计量、填充胶囊或压片,提高生产效率和自动化水平。
二、材料和方法
1.1材料方面
以感冒片处方为研究对象,对其进行制备试验。
1.2方法方面
控制粘合剂的浓度配比和使用量,并对不同情况下的制粒效果进行评价。
1.2.1由淀粉制成的粘合剂的浓度比例
使用100℃的纯化水中,按照5%、10%以及15%的浓度要求掺入淀粉,配制成为浓度不同的粘合剂,并分别取相同剂量进行软材制作,对比其在软材制粒效果及压片成型性能方面的表现。
1.2.2羟丙基纤维素制粘合剂浓度配比
使用浓度为95%的乙醇,按照2.5%、3.5%以及4.5%的浓度比例,分别配置成为粘合剂,并分别取相同剂量进行软材制作,对比其中的软材制粒效果和压片片剂成型效果。
1.2.3粘合剂用量
使用浓度为10%的淀粉浆作为试验材料,分别取少量、适中以及多量的淀粉浆,并分别取相同剂量进行软材制作,对比其中的软材制粒效果和压片片剂成型效果。其中少量的标准为,手握软材后松手即完全散开,适中的标准为,手握软材后松手即呈粒状散开,多量的标准为,手握软材后松手即呈块状散开
1.2.4制干颗粒时颗粒水分含量
在实验过程中,选用10%浓度的淀粉浆作为试验粘合剂材料,分别制备含水量为1~3%、3~5%、5~7%共三种类型的干颗粒,通过对比不同含水量颗粒的制粒效果及其压片后的成品收率,评估各条件对制粒及成型性能的影响。
三、结果
2.1 淀粉浆制粒效果对比
根据对比效果,使用10%粘合剂淀粉,所获得的软材粘合度更好,并且片剂成型之后的硬度适中,具体见表1。
表1 淀粉浆制粒效果对比
2.2 羟丙基纤维素浆制粒效果对比
根据对比效果,使用3.5%羟丙基纤维素,所获得的软材粘合度更好,并且片剂成型之后的硬度适中,具体见表2。
表 2 羟丙基纤维素浆制粒效果对比
2.3 10%淀粉浆制粒效果对比
取适中量的 10% 淀粉浆,所获得的湿粒质量较好,具体见表 3。
表 3 10% 淀粉浆不同用量制粒效果对比
2.4 制干颗粒时颗粒水分含量对比
制干颗粒时,将颗粒水分含量控制在 3~5%,所获得的湿粒质量较好,具体见表 4。
表 4 制干颗粒时颗粒水分含量对比
三、总 结
在日常应用中,片剂、散剂、颗粒剂、滴丸剂、胶囊剂和膜剂等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固体制剂类型,在所有的药物制剂中,固体制剂大约占据了 70% 的比例。在这之中,胶囊剂、颗粒剂和片剂是需要使用制粒技术的主要类型,而这三种剂型在固态制剂中所占的比例也相对较高。因此,制粒的品质对药物的制造效率和后面产品的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。但是从实际上来看,固体制剂工艺属于制粒工艺当中应用难度较大的一项技术,不仅相关人员掌握该方法的难度较大, 且制粒过程极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, 较为常见的包括粘合剂浓度、用量、干颗粒的水分含量等,所以业内相关人员需要针对固体制剂制粒工艺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,并不断优化相关生产技术,以提升固体制剂制粒的效果及合格率 [3]。固体制剂的制粒过程涉及对各种辅助材料的处理,从而改变其原始的物理形态,使其最终转化为均匀的颗粒。目前广泛采用的制粒技术有流化床制粒、传统的湿法制粒、干法制粒、喷雾制粒和复合型制粒等众多方法 ,整体上来看,相对于液体制剂来说,固体制剂的化学稳定性和物理稳定性均更加良好,并且可以有效改善粉体流动性,能够避免其中出现粘结情况,也就可以避免固体制剂与其他药品发生混合,另外,固体制剂的生产制造成本更低,物料的可压性更强,制备过程中,需要首先进行合理的前处理操作,以提升药物混合的均匀性,同时有利于保障剂量的准确,并可以促使药物的溶出特性得到显著优化, 且药物不仅便于携带和服用,还能在于患者机体内溶解之后再透过生物膜进入到血液循环,所以药物的应用效果相对更好。